网站导航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河南省许昌县
时间:2025-09-10 23:11:09 点击次数:0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河南省许昌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基本农田水力建设得到加强,截止2011年底,全县旱涝保收田面积累计达到70.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2%;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86.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6.1%;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6.6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1.1%。全县机井拥有量达到18190眼,平均62亩地一眼井;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达到57.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1%。已初步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的水利建设体系。

  (四)积极创新,强化机制保障。进一步深化农村,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活力,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强大动力。一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促进示范区内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农机技术。二是积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和创新,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业务的全面覆盖和延伸。三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形成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4.建立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其中省级3家,分别是:河南省农机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河南省小麦专用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昌湖雪面粉)、河南省食用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昌世纪香食用菌),市级5家。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从2006 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188.6 万元;增加到2010 年投入资金达到810 万元,比“十一五”初,投入增长翻了四倍。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从国家关于示范区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来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的和部门行为,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全局工程,需要各级共同关注、全力支持。因此,要通过各种新闻,努力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规划措施、扶持政策、目标任务,形成全社会全力支持、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领导。县成立县长挂帅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相关部门领导为领导组,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做到人员、经费、职责、任务“四落实”。按“引导、农民自主”的原则,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牵线搭桥招引龙头企业,搞好项目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在项目督导上将具体的建设任务以文件形式量化至各乡镇,纳入全县目标管理体系,并采取“周督查、月挂牌、季巡检、半年考核、年终惩”的工作方法,重点督查各乡镇任务完成情况、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等,针对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症结”提出整改。年终将依据项目县区和涉及乡镇建设成效进行考核,严格兑现惩。

  (二)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带动全县粮食生产不断迈向新台阶。为了探索许昌县粮食高产优质新途径,提高全县粮食生产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连续开展了高产创建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示范区群众的科技素质,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通过标准化、模式化栽培技术的推广,2011许昌县小麦万亩方平均亩产560公斤,玉米万亩方平均亩产670公斤。比全县的平均产量高出100多公斤。小麦百亩方单产均620公斤。通过典型示范,进一步带动全县粮食生产不断迈向新台阶。

  规模养殖场(户)2236个,畜禽养殖小区54个,畜渔业总产值2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6%。其中生猪总产量7.05万吨,总产值99838万元;肉禽总产量0.7万吨,总产值9253万元;蛋类总产量5.62万吨,总产值35834万元;奶类总产量1.98万吨,总产值4182万元。

  河南豪丰机械制造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集农机具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新型企业。拥有技术专利5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一项,省、市科技进步49项。其中旋耕机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和“河南省名牌产品”、播种机连续十三年被评为“河南省免检产品”、秸秆粉碎还田机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豪丰”牌商标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二)提高示范区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根据当地实际和区域特点,确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实现重点突破。要先行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区,引导涉农企业、经营大户进入样板区承包经营,通过优质化、高效化、规模化等途径来培育示范区主导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进一步提高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要求建设示范区,在示范区内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及农业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粉碎机、示范和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示范的示范作用。

  2011年许昌县被农业部正式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部农计发【2012】1号文件),成为河南省获此殊荣的八个县市之一。为此,我们十分珍惜这一机遇,将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围绕“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的建设要求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三大主导产业示范区格局全面形成,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跃上新台阶,示范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市乃至全省平均水平。

  1、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园区。全县有1个十万亩连片高产创建示范区,3个万亩示范片。小麦平均亩产558.6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484公斤高出74.6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17.2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469.8公斤高出147.2公斤。

  (三)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政策机制,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整合各类支农项目,发改委、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扶贫等部门的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区的道、电力、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向现代农业流动,增强发展动力,实现优先发展。

  1.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行、农发行、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单位,要全力支持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主动为农业业主核定授信额度,积极提供贷款支持。

  2、陈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投入资金2647万元,中低产田6万亩,涉及36个行政村。项目区内粮食平均单产超过550公斤,比开发前增产210公斤,年增加粮食2500万公斤。2010年,农业示范园区小麦单产达到556公斤,玉米单产达到660公斤,每亩地比开发前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800多元。

  (四)强化技术指导。许昌县农业局结合项目具体任务要求,成立了许昌县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专家小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粉碎机,具体负责规划、指导和重大科技攻关,在技术专家小组指导的工作体制下,制定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并结合各项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要求对小组中的人员进行任务分工,突出抓好主导品种、主体培训和主推技术,示范区科技贡献率达到65%。一是加强示范区先进主导品种、实用技术的研发和引进,示范区内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二是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强化示范区农体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加快先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步伐。三是通过“12316”专家服务热线、远程教育、技术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到形式,适时向农民推介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粮食、花生、蔬菜新品种和优质高产、节本增效、防灾减灾的新技术,做到“村村有技术员、户户有明白人”。

  2.建立了10个农业试验示范,32个科技示范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5家,病虫害专业机防队40个。有1000多家农资经销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118.5万亩,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

  全县有478个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农机专业户1650户,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32家。全县农机总动力达75.5万千瓦。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1631台,大中型联合收割机1464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全县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小麦、玉米、大豆机播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机械还田率达到98%以上。

  1、通过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实施发展了许昌县的主导产业。一是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增大,2011年许昌县小麦主导品种周麦22、百农矮抗58、周麦16、温麦49-198等种植面积达到72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95%以上,比去年提高了10%,玉米主导品种浚单20、郑单958、蠡玉16、新单26、中科11等种植面积54万多亩,占玉米面积的85%,比去年提高20%,大豆主导品种荷豆12、中13等种植面积7.5万多亩,占大豆面积的75%,比去年提高30%。二是提高了主推技术的普及率和到户率。小麦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前氮后移区建设工作总结:河南省许昌县、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技术应用面积65万多亩,推广应用率80%以上,玉米“一增四改” 、化学除草等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44万多亩,推广应用率70%以上。大豆手工间苗、化学除草、初花期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6.5万多亩,推广应用率65以上。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15多万亩,共增加农民收入6000多万元以上。通过项目的实施,示范户的主导产业效益每年平均提高15%以上,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共实施土地治理项目面积已达19.84万亩,投资9704.7万元,涉及陈曹、苏桥、河街、椹涧、榆林、蒋李集等10个乡镇的136个行政村。2011年计划投资4208万元。

  “十二五”期间,许昌县认真贯彻落实《 农业技术推广法》 ,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和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争取上级更多支持的需要。我们必须紧紧把握省里的政策倾斜与投资方向,认真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瞄准现代农业这个突破口,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科学谋划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设计项目、安排投入,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

  2011年全县粮食作植面积153.2万亩,增长2.1%。优质小麦、玉米、烟叶、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6.8万亩、64万亩、2.85万亩、9.55万亩。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6.1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2%,建立规模连片蔬菜生产面积10万亩。粮食总产量65.86万吨,增长0.7%,其中:夏粮面积76.8万亩,增长0.13%,夏粮产量37.4万吨,增长0.54%,每亩单产487公斤,增长0.6%;秋粮面积76.4万亩,增长4.6%,秋粮产量28.46万吨,增长0.9%。

  4.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励扶持力度。按照《许昌市人民关于大力培育农业公司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许政〔2011〕67号),依据《许昌市人民关于印发许昌市创建名牌励办法的通知》(许政〔2006〕49号),对当年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和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优质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励。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500万美元以上,并且增长幅度在20%以上的,励10万元。当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每个励3万元;当年由省以上农业主管部门认证有机农产品,每个励2万元;当年认证绿农产品,每个励1万元;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每个励0.5万元。

  根据许昌县委、县《许昌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做为许昌县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基础,许昌县采取推进、部门服务、积极扶持、示范区带动等有效措施,使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率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适用新技术引进推广步伐有所加快。全县“十一五”期间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12项,引进农作物品种26个多种。

  (二)项目整合原则:围绕全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县专业园区布局及建设进度,确定每年集中打造的具体区域,以重大涉农项目(主要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化节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现代农业、机井通电、农田防护林建设、农村道建设等)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通过主导,部门合作,实现资金集中使用,项目统筹规划,集中连片开发,持续不断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有效解决管理分散、重建轻管、效益不高的问题。

  2011年许昌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6家。许昌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豆制品生产、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其中,全县小麦加工企业共有36家,年加工小麦75万吨;以质源腐竹为龙头的腐竹加工企业共有64家,年加工大豆20万吨;食用菌加工业以世纪香食用菌为龙头,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年产无公害食用菌4.8万吨以上。

  3.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补。对承租土地的业主和土地流转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补助和励。(具体办法详见《许昌县人民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

  (五)是科学统筹,强化服务保障。一是科学规划。立足本地农业资源特点和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提升示范区内粮食、花生、蔬菜的现代化水平。二是营造氛围。按照“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思,通过电视、、、农业信息网等,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引导社会及广大农民积极投身示范区建设。三是搞好服务。全方位搞好农村政策、科技、信息、物质、销售等环节的指导和服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集约管理,强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管理,推进生产组织社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是科技工作得到逐步重视。我县先后与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技术顾问18名,引进新技术、新品种30多项(种),实施科技项目60多个。

  一是建设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需要。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落后的小农经济而言的。目前我县农业总体状况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家三四口人,承包四五亩地,分散五六个地方,种植六七个品种,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低,科学技术落后,商品化市场程度低,生产效率效益不高。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是要尽快改变这种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装备化、科技化、集约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四是农业科技培训宣传力度有所加大。2011年积极组织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宣传活动 1200多场(次),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2300多期,参训群众 60多万人(次)。

  2.实行贷款贴息。县财政对种粮大户、蔬菜种植大户(含企业、合作社、自然人)等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主体实行贷款贴息补助。(补助办法详见《许昌县人民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

  二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在推进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紧迫感,更要有长远的战略思想,从长计议,科学谋划。既要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抢抓机遇,争分夺秒,又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稳步推进。既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又不能盲目蛮。要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培植典型,积累经验,以此推动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许昌县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以来,县委、县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促进许昌县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许昌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科技载体,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较多,但比较成型的,发挥作用比较大的并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上实用性较强,在农民中的认知度较高,推广新技术和科技的成效比较明显。因此,要特别注重在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技术上给予帮助,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真正发挥领军作用,真正形成教育农民改变农民、扶持农民帮助农民、依靠农民带动农民、壮大农民富裕农民的新模式。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湘江农机http://www.xjnongji.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扫一扫,关注我们